“心足具一念,三千性相。”
這是佛教天台宗理論,意為三千無盡諸法,全在一念之間,一念起則萬法生,一念滅則萬緣寂。
誠然,人生中的許多一念之差會讓我們每個人最終步入不同的道路,迎來不同的人生。
有時,一念成佛;有時,一念成魔,這轉瞬即逝的一念對我們一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。
玉雕中的一念之間
在玉雕中,也有種題材叫“一念之間”,廣受玉友們的喜歡。
並且,往往在一件成功的“一念之間”的作品中,我們也能看出玉雕師精湛的技藝和深刻的思想。
眾所周知,籽料中有很多漿石半生的玉料,如果挖髒去綹,便會破壞原石的天然形態。
而“一念之間”則大大填補了這種缺憾,可以完美利用玉石的缺陷。
當然,這也在無形之中增加了雕刻難度,對工藝者的技術要求十分高,需要玉雕師在創作過程中對玉料進行整體把握。
另一方面,我們知道“一念之間”乃是佛家用語,其間暗含巨大的哲理性。
玉雕師想要把這樣一個觀念上的哲理表達在玉中,必須要有極高的知識素養。
玉雕師要對這種半神半魔,半善半惡的樣子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,然後再賦予自己的思想。
最終才能通過這兩種極端的神態來直擊人的心靈,對人的內心進行拷問,表達出深刻的哲理性。
“一念之間”的內涵
所以,在“一念之間”的作品中,往往會表達許多深刻的涵義,其中,最主要的內涵就是警示和勸誡。
一勸冷靜。一念之差,可能讓我們走上一條不歸路,所以在做任何決定前都不要衝動,三思而後行,不要讓你的一念鑄成無法彌補的錯誤。
二勸從善。事物存在雙面性,生與死,成與敗,都在一念之間,玉雕一念之間,半神半魔,善惡參半,善惡具在一念間,警示我們從善,讓心靈深處開出善良之花。
三勸智慧。佛曰:一念愚即般若絕,一念智則般若生。就是讓我們用智慧去處理事情,修行般若,得到大智慧,讓自己的每個念頭都充滿智慧。
那麼,這樣富有哲理的玉雕“一念之間”,你有嗎?